地形是造园的基础,是园林的骨架。是在一定范围内由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园林中的地形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因此,园林中的地形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自然的力量、形态和特点,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地形处理的技巧及在地形处理中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因素。

首先,为大家介绍几句地形处理的口诀:
功能优先,造景并重;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填挖结合,土方平衡。
一、处理技巧
1、巧借地形
①利用环抱的土山或人工土丘挡风,创造向阳盆地和局部的小气候,阻挡当地常年有害风雪侵袭。
②利用起伏地形,适当加大高差至超过人的视线高度(1700mm),按“俗则屏之”原则进行“障景”。
③以土代墙,利用地形“围而不障”,以起伏连绵的土山代替景墙以“隔景”。
2、巧改地形
建造平台园地或在坡地上修筑道路或建造房屋时,采用半挖半填式进行改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土方的平衡与园林造景相结合
尽可能就地平衡土方,挖池与堆山结合造堤相配合,使土方就近平衡,相得益彰。
4、其他
安排与地形风向有关的旅游服务设施等有特殊要求的用地,如风帆码头、烧烤场地等。
二、考虑因素
1、考虑原有地形
地形处理是造园的基础,也是造园的必要条件。因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地组景,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的美景为我所用,利用原有地形,或只需稍加人工点缀和润色,便能成为风景名胜。这就是“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的道理。考虑利用原有地形时,选址是很重要的。有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可以借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根据园林分区处理地形
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在园林绿地中,不同的活动,对地形有不同的要求。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同时,在园林建设中必须考虑不同分区有不同地形,而地形变化本身也能形成灵活多变的园林空间,如游人集中的地方和体育活动场所,要求地形平坦;安静休息和游览赏景则要求有山林溪流等......我们要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满足人们观赏休息及进行各种活动的需求。
3、综合考虑等高线
等高线是主要的规划因素;车与人沿等高线行进(坡道和踏步)很省力;如需平地可用挡土墙做到梯田状的改造;坡地具有动态的景观特性(眺台、挑台);具有排水问题;斜坡具有创造很好地水景(瀑布、溪涧等)的特性。
4、要有利于园林地面排水
地形与环境相协调。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每块地形的处理既要保持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力求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因此园林中常用自然地形的坡度进行排水,而这个坡度介于1%~5%之间排水效果是较理想的,同时,我们在创造一定起伏的地形时,要合理安排分水和汇水线,保证地形具有较好的自然排水条件。园林中每块绿地应有一定的排水方向,可直接流入水体或是由铺装路面排入水体,排水坡度可允许有起伏,但总的排水方向应该明确。
5、要考虑坡面的稳定性
如果地形起伏过大,或坡度不大但同一坡度的坡面延伸过长时,则会引起地表径流,产生坡面滑坡。因此地形起伏应适度,坡长应适中。一般来说,坡度小于1%的地形易积水,地表面不稳定;坡度介于1%~5%的地形排水较理想,适合于大多数活动内容的安排,但当同一坡面过长时,显得较单调,易形成地表径流;坡度介于5%~10%之间的地形具有起伏感,排水效果良好;坡度大于10%的地形只能局部小范围地加以利用。
6、要考虑为植物栽培创造条件
城市园林用地不尽适合植物生长,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通过利用和改造地形,为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城市中较低凹的地形,可挖土堆山,抬高地面,以适宜多数乔灌木的生长。利用地形坡面,创造一个相对温暖的小气候条件,满足喜温植物的生长等。